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医院动态
1月14日,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部署2025年卫生健康工作,动员全系统坚定信心决心,铆足干劲闯劲,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站在新起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工作主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谋划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坚持讲政治、保民生、强项目、促改革、提质效、筑保障,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4+2+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以“讲政治”为首位 聚力筑牢发展根基
把牢政治方向,筑牢思想根基。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担负起保障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紧紧锚定卫生健康领域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将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力实施党建“1234”工程,即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全面领导这个第一原则;围绕事业发展和服务群众,抓实党建模式品牌和典型示范选树两大任务;注重强基提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内生动能三方面力量;重点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全面从严治党、行业党建工作、公立医院巡查四项工作,进一步夯实“健康是1”的基础定位。
以“保民生”为重点 聚力服务能力提升
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将“保民生”置于工作核心位置,多举措聚力服务能力提升,为市民健康筑牢坚实防线,为打造健康南昌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规划引领,践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对标健康南昌建设实施方案(2020—2030年)和健康江西2030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制定“十五五”规划目标值,聚焦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超前布局、科学谋划,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全健康南昌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常态化研究解决阻碍实施健康优先战略的堵点难点,推进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更加合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医防融合打好基础。
聚焦惠民利民,不断优化扩大服务供给——
在医疗服务方面,探索建立市级“虚拟医院”,全面推广“无陪护”病房试点模式,力争市直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开展癌症防治专项行动、“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推动“一次挂号管三天”“互联网+护理”等12项便民措施提质升级。
在妇幼健康服务方面,不断优化出生缺陷防控服务,持续推动艾滋病、梅毒、乙肝消除行动、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和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等工作。
在老龄健康服务方面,全面加强老年医学科、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安宁疗护病区建设,积极推动我市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拓展医养结合功能,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签约,推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率达8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签约率100%,引导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在养老,康养领域实施产业学院牵引工程,推动智慧养老,康养服务创新。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积极推进疾控监督真融合、深融合,努力实现1+1>2的效果;加强疾控核心能力建设,全域全量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探索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慢病综合管理新模式,实施9个医防融合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全覆盖,不断构建完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
在基层卫生服务方面,县区要积极跟进国家、省里关于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部署要求,统筹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建设,加快补齐薄弱学科等短板,打造基层“一院一特色”医疗品牌,全面完成3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及83个基层特色科室项目建设,增强基层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和管理;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增效,完善中医康复服务、药品配送服务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纽带作用,为医院实现精准医疗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聚焦民生所盼,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设立南昌市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南昌市鼓励生育若干措施》,持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攻坚行动;推动市县托育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用人单位托育等项目建设,确保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构建市、县区、社区三级托育服务体系。年底力争完成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每个县区建成至少一所公办托育服务中心,委属三级公立医院为职工提供普惠托育服务比例达100%,城市社区托育机构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5个,全面完成市民生实事“一老一小”服务建设项目涉及托育目标任务,建设运营社区托育点20个。
以“强项目”为抓手 聚力突出示范引领
民之所需,行之所向。我市以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聚力推进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用,惠及民生。
牢固树立“项目为先”的理念,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市中心医院瑶湖院区、市人民医院经开院区分区分步试运行,南昌市立医院新院、市洪都中医院赣江新区医院分期分步投入使用。协同推动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大争资争策争项力度,持续跟踪政策走向,谋划储备更多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好项目大项目。
积极推动医教研产融合,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政策取向一致性,推进洪发专项、科技+卫生健康、省“科技+中医药”联合计划项目、省中医药科技计划定向项目等科技项目提质增量,与市科技局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主要从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协同,推动市属三甲医院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争投入强度与全市保持同比例增长,共同推动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支持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攻关、科研平台申报上持续发力。
加快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推进“智慧卫监”项目、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应用基层智慧医疗系统,鼓励医疗机构开展5G智慧医疗建设项目试点,力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联通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占比达到100%,新增互联网医院2家。持续推动检查检验结果线上互认,完成市级平台与县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对接,实现市县互认,力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自助查询,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在线共享,三级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集中预约。
以“促改革”为突破 聚力激发内生动力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新的一年,我市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综合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要抓手,为推动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赋予不断前行的动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学习三明医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益性、坚持人民立场的改革理念,加速实施全省“两个示范项目”,聚焦整合型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耗带量采购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推动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深化三县一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探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集约式管理模式,对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县域医共体全面实施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畅通医共体内转诊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做实人员和服务下沉,并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与职称评定挂钩,力争把常见病多发病人首诊尽量留在基层。
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在健康南昌建设中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紧扣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七个”必答题和“两个”特色卷,推进全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与江西中医药大学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校地合作落地,着力构建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强化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深化中医药特色街区及国家优势专科、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等各级各类专科建设。建设区域性智慧共享中药服务平台,创建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库,持续推进“南昌市儿童青少年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开展2项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力争打造至少1家国家智慧中医医院。
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我市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宽引才渠道,定向引进卫生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用足用好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引进政策,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搭建育才平台,制定出台南昌市属公立医院年轻干部人才“洪医计划”,统筹抓好市属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选拔配备。优化留才环境,落实“两个允许”政策,推动实施“洪城英才计划”,建立适应我市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消化现有存量编制,探索公立医院人才统一招、统一聘机制,努力破解引才留才、职称评定难题。
以“提质效”为根本 聚力发展内涵提级
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以“提质效”为根本,通过提升医院管理质效、专科发展质效和工作作风质效,推动系统内涵的全面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医院管理质效的提升是卫生健康系统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我市将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智慧医院建设,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范化解运行发展风险;注重运营效率,科学管控成本,推动医院一把手直接分管运营管理部门;通过床位动态调整评价等酌情核减床位数量,加快推进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引导医院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力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各项重点指标全年平均水平有明显提升。
专科发展质效是卫生健康系统提升服务能力的核心。我市将以医学专科发展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保持市级优势专科在全省范围内的竞争力,加强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学科建设,打造强力辅助型医学专科,分层分级推进国家、省、市、县(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在国家及省级重点专科创建上实现新突破,与省级单位错位发展。推动建设罕见病等市级质控中心,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工作机制。
工作质效的提升是卫生健康系统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方面。聚焦考核目标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项考核中争先进位,把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作为事关全局、推动发展的一件大事,确保各项工作排名往前移,不断巩固我市综合考核靠前地位。
以“优作风”为支撑 聚力夯实自身建设
不断解放思想、敢想敢为。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运行保障机制,敢于打破“不可以”的旧观念,不断创造“不可能”的新奇迹。进一步克服惯性思维,坚决破除干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消极思想,摒弃“不担风险、少担任务”的利已主义,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中,勇于攻坚克难、开辟通途。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各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积极配合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的浓厚氛围。
不断增强本领、善作善成。时刻保持“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加强自我修炼,练就过硬本领,争当具备“六种鲜明特质”的“四有”干部。落实市政府“每月一课”、“一案必有一策”机制,始终在研究状态下、在有解思维下工作,强化“万事有解”意识,集中全系统力量,扎实把各项为民服务实事想方设法干成、干好。树牢法治观念,自觉依法接受监督,推行柔性执法,重视群众和舆论监督,不断提高驾驭卫生健康工作、谋划改革创新的能力。
不断担当作为、争先创优。树牢“等不及、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一天一个进度把目标任务变成工作成效,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各地、各单位要以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精神状态,把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部署的十个方面工作、省卫生健康工作会部署的各项重点工作以及市委经济工作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往前面赶、往实里抓,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效能升级。积极争创一流业绩,拿出“干就干第一、争就争一流”的拼劲闯劲,持之以恒抓、竭尽全力干,以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生效。
以“筑保障”为支撑 聚力构筑防护堤坝
春节将至,人口流动和室内活动进一步增加,我市将密切监测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情况,加强风险评估研判和医疗资源调度准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做好应对处置,确保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我市卫健系统将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不断完善安全隐患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医院、医养结合机构、托育机构、涉医“九小场所”、生物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的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全面落实安检安保措施,对醉酒、行为异常、有过激行为或扬言伤医等特殊人群应安排安保人员陪诊。扎实做好网络和数据安全防范工作,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稳妥有力管控各类突发敏感舆情风波。
紧盯民营医疗机构运行风险,推动民营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民营精神病院超床位收治患者整治取得成效。持续强化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协同构建省市互动的生物安全质控网络,严守实验室生物安全底线。加强《江西省献血条例》宣传贯彻实施,全面落实无偿献血优待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街头献血为主、团体献血为辅工作模式,切实解决季节性、周期性、偏型性等血液供应紧张问题。着力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推动急救工作再上新台阶。
坚持从严“惩”、精准“治”、有效“防”,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医疗卫生系统警示教育大会精神,把集中整治工作转为常态化工作,持续强化医药购销、医疗服务、医保基金等领域的监管,细化“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流程,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2025年,南昌市卫生健康系统将以“勤不言苦,行不畏难”的奋进姿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为开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而不懈奋斗!